- 注冊時間
- 2012-1-12
- 最后登錄
- 2012-1-16
- 閱讀權限
- 10
- 積分
- 11
- 精華
- 0
- 帖子
- 2
- 積分
- 11
- 帖子
- 2
|
為什么去香港生孩子???
這幾年的兩會,醫療話題總是爭論熱點。這次也不例外,徐勇、李玉峰等醫界委員因為宣稱“中國看病不算難,也不算貴”而引來了許多網友的痛罵。在公眾普遍對醫療現狀不滿的同時,醫界似乎也是一肚子委屈。這些爭論到底誰是誰非?觀察之余,我發現很多問題的爭論實際是搞錯了方向,在一些偽問題上打轉轉,值得先理清一下。
先說看病貴的問題。單純說中國看病貴不貴實際上是個偽問題,這就好比爭論寄一份郵件收8塊錢是不是太貴一樣,是平信當然嫌貴,要是特快專遞肯定說便宜。不是貴不貴的問題,是值不值、公不公正的問題。
我想大多數有理智的公眾所說的看病貴,無非是針對兩點不公:
第一,不該收的錢亂收了。現在的醫療制度可以說是導致該收的不收,不該收到亂收。以至于一爭論起看病貴,醫患雙方都很受傷。醫界說,中國看病最便宜,專家看一次才幾塊錢,人家美國,醫生看個片子就收幾百塊呢。而我們的醫院,單靠看病服務可能無法生存,被逼開大處方拿藥品回扣。另外,由于醫療監管部門和醫院實際是一個利益群體的,權力完全缺乏制約和監督,醫院醫生可以為所欲為,當然宰你沒商量。這個時候,呼吁什么醫德、救死扶傷等實在是幼稚得可笑。而患者這邊呢,一個本不需要吃藥的感冒,也開一大堆抗生素,當然會覺得貴。
第二,政府在醫療上的民生投入太少,導致醫療福利很少,納稅人覺得自己看病掏的比例太高,無法承擔。而且,一方面政府公共醫療支出嚴重不足,據統計,從上世紀90年代下半期到現在,政府財政投入在全部醫療支出中所占比重僅為15%-18%左右,占GDP不到1%,而發達國家對公共醫療財政投入則占GDP近8%;另一方面卻又嚴重分配不公,相當部分福利資源被一小部分特權群體享用,而最需要國家福利救助的低收入人群反而沒有什么福利,當然看不起病。
另外,說到看病難,醫患雙方也是各有苦衷。徐勇等委員就認為,“看病難”事實上是“看名院名醫難”,中小醫院看病并不難。而患者則說,現行的醫療體制使得資源都向更有權力的大醫院傾斜,許多中小醫院混亂得像黑診所,而大小醫院的收費又沒有拉開,自然都往大醫院擠。
一些醫界人士說,哪里都存在看病難,看病貴。本人因為近些年都在香港生活,說說我的親身就醫經歷。一般的小病,學校有診所,也有社區醫院,醫生都和大醫院的一樣很專業。我在學校診所就醫,每次20港幣,別的一概不管,一般隨去隨看。一般小病都在社區醫院解決,按計劃預約,大病上報到大醫院處理,很有條理。
香港全民都享受公費醫療福利,去年我太太生孩子,因為我在香港讀書,她也能在公立醫院享受這一福利。我太太剖腹產住院5天,按天算的,我自己掏了500港幣。我女兒因為一點小恙,住院8天,我也只用出250港幣。其中病人吃飯和陪護全由醫院負擔,嬰兒都吃醫院統一提供的一次性包裝的惠氏牛奶,一切嬰兒用品都可免費提供,有專業人士悉心照顧。家屬只需在規定時間去探望便可,完全不用操心。出院結賬的單據顯示,香港特區政府補貼了差不多6萬港幣。香港公立醫院的設施與條件之優良,超越了我看到的任何一家內地大醫院。而且,醫護人員的服務之專業和親切,讓我感動得想送錦旗。至于那些看病要等幾個月的例子,實際情況是因為這些病多能自愈,或者并不急切。患者也可以花錢去私立醫院。急切的病不會耽誤,我太太因為在社區醫院查出妊娠高血壓,馬上安排住進了大醫院,從社區醫院出來到住進大醫院病房,只花了半小時!
醫療資源緊缺在哪里都會存在,但是,只要公共政策真的是公民參與制定的公正制度,我想,即使服務水準不高,也不會有我們這么多怨言。相反,不公正的制度讓醫患雙方都受傷。當然,除了極少數特權人士。
恒健母嬰 |
|